主页 / 我们的展览 / 策展人
 
 

 


有关艺术策展的对谈

冯美莹 (F)─策展人
也斯 (L)─梁秉钧﹐作家/诗人

1 | 2 | 3

L︰ 你对综合媒介的合作很感兴趣,概括地说,香港的艺术创作或文化,除绘画外,还有文学、电影、音乐……你觉得哪一样更为有趣 ﹖不同媒介又可带出香港文化的哪些方面 ﹖
F︰ 其实所有都很有趣,但基于我与艺术、电影及表演方面较接近,所以会较多与这些媒体合作。譬如香港的视觉艺术方面,艺术家较重细微的创作。
   
L︰ 即不是那些强调大时代、历史元素等创作 ﹖
F︰ 对,可以说完全没有,与大陆的艺术家刚巧相反。大陆的着重一个大气势;香港则会注意细节,作品比较精细,当然这说法只是概论。其实每个艺术家都有不同之处,只不过是要考虑到展览的实际情况或时间的问题。当然有些自已拥有创作室的艺术家,可有更充裕的时间创作,能做出较出色的作品。
   
L︰ 香港也有两类情况︰一是只欠缺表达的方法,但本身是有内容的;另一种则是因为思考的深度不够。一个好导演要累积一定的人生经验和修养,才有深度。现在有些艺术家可能技巧方面就做得好好,或能想出新点子……
F︰ 但这些构思是未发展的。主要问题是很多艺术家一毕业就要立刻成为艺术家,可以到艺术馆展览等等,但他们可能还不清楚要怎样做……
   
L︰ 尤其现在往往在讨论要兴建很多艺术馆呢。其实我担心艺术家的内涵、功力不够,或其人生观、修养,甚至对文化的了解是否足够。
F︰ 加上我觉得现在的商业画廊一般展出较为传统或装饰性较重的作品,未能支持当代或前卫艺术家。因为他们没这个需要,所以一般来说,香港有比较少的职业艺术家,他们多数有一份“正职”。与全职艺术家不同,不会想到要与其它艺术家竞争和生存,但如要上更高层次,就要不停思考自己的作品,这是一种训练。
   
L︰ 艺术家要认真全心全意的去做 ﹖
F︰ 对。不过意思不是有正职的不能生存,而是时间不足够,他们视艺术为乐趣,并不是从生死的层面去思考。
   
L︰ 香港的机构是不是还未能做到支持更多艺术家深入发展﹖艺术评论也不够,你想想,不单止视觉艺术,其它艺术评审的标准亦是看你演出的次数、场地,但较少注重艺术思想的反思,缺乏发展会阻碍了他们进入更高的层次。其实现在社会对年轻艺术家是有支持的,对有名的也有认同,但整体缺乏一种共识与全盘的推动和深化。有时候年轻艺术家有个好的开始,但之后怎样协助他们成长,更加成熟或跟外面有更多沟通,令眼界更扩阔﹖
F︰ 我也认同有不足够的地方,但这些是否一定要一些机构去做。社会可否去做一些什么 ?
   
L︰ 日本那边有很多财团或外国基金会去支持。当然我也不认为一定要由政府支持。普遍来说,香港艺术家有很多已出了名或得到了社会认同,但有没有机会让他们发展得更好,再升华到更高的层次 ﹖
F︰ 我想是有可能的,就是希望有更多机会和空间让艺术家作创作。这其实又是鸡与鸡蛋的问题,如果没有展览的话,他们是不会创作的。又如有非商业类型的展览的话,很难取得资金,所以有这样的问题存在。

<上一页|下一页>